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业务服务
技术研发
农科新闻
联系我们
系统完善 高效可靠
名称:长春市求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长春市东盛大街666号万科蓝山
电话:0431-80744441
电邮:iqiuzhen@126.com
微信公众号:求臻
29
09月
求臻农业农村定制化产品模式是指将农业生产和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载体
合作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以技术交流、转让和共享为核心,主要涉及农业
8
04月
我们的农业智能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化认知: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农业生
4
03月
我们的农村技术服务项目:农业技术研发:这包括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和改进现有的技术,以提高农业生
22
我们和农户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司+农户”的简单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与农
15
我们的技术服务模式:农技服务轻骑兵模式:该模式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与现有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来源: 长春日报 2023-01-18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长春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6天,同比增加6天;其中,一级优180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率92.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继2021年后,长春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监测数据还显示,2022年,长春市城市环境空气的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综合指数3.32,同比下降0.24,优良率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的最高值,列东北三省省会城市首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均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四五”终期目标。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实施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源治理、移动源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秸秆禁烧管控等专项行动。2022年,淘汰27台(591 蒸吨)燃煤锅炉。2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完成整改34个问题。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机动车环保检测在线监控率100%。利用30个“黑烟车”遥感监测点位,对路上行驶的柴油货车进行遥感监测。 2022年,我市完成修订了《长春市秸秆禁烧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完成修改了《长春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条例》,利用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扫测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夯实“实时监控—指挥调度—预警分析—现场处置—跟踪督办”工作体系,提升了秸秆全域禁烧监管效能。运用“吉林一号”高清卫星,对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物料堆场、裸露地面、非正规垃圾点等5类扬尘污染源,实施“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闭环管理和智能化管控,对问题点位及时精准整改。
来源:吉林日报 2021-08-06 盛夏长白,远山含黛,百鸟鸣唱,处处皆景,步步入画。 碧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藏于大山深处的十八道沟村,静静掩映在浓荫之中,矗立于潺潺溪畔。 背倚青山不“靠山”,近年来,这个小小的山村依托党建引领,不断发挥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发展,绘制富民蓝图,铺陈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长卷。 党建引领 促乡村风貌提升 进入十八道沟村,平坦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处处给人以洁净、清爽、舒畅的感觉。村路两侧,绿白相间的铁艺栅栏为村舍庭院增添了勃勃生机。 村部一侧新建的小广场里设施齐全,成了村民休憩消遣的好去处;村干部们带动村民打造美丽庭院,夏日里,田垄间,翠绿果蔬成了充满田园情趣的风景线;十八道沟河新建的千米长堤,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最爱去“景中景”和“打卡点”;以黄牛养殖、温泉开发等为主题的产业融合,成为十八道沟村民的“致富密码”…… 牧区变景区,家园变公园,十八道沟村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做到了村民的心坎儿里,依托资源优势,按下了乡村振兴“升级键”…… 这也是一条党员干部砥砺奋进的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吹响号角,十八道沟村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围绕“抓重点、攻难点、促振兴”理念,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配齐设施,环境提升实现新跨越。十八道沟村党支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建设万米铁栅栏,实施公路改造,安装60盏路灯;建设休闲广场、蓄水池,改造村间巷道。干群联手,深化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家园清洁活动,开展“干净人家”“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引导村民生活新风尚。 党建引领,自治能力得到新提升。十八道沟村的党员干部始终践行模范带头作用,层层压实责任,不断提高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文明行为准则,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互结合,形成十八道沟村“善治”的农村治理形式。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为民服务等方面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引领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获得新提升。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十八道沟村的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中。他们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党员群众、村社干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围绕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扮靓美丽乡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形成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特色产业 构筑富民新思路 产业是富民的“金钥匙”。为实现村美民富,十八道沟村积极发展产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不断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为导向,灵活运用地缘优势,为村民稳定增收找到“金钥匙”。 “哞——哞——哞——”在距离十八道沟村10公里外的一处山顶,满目青翠,黄牛成群。一处4000亩的天然大牧场,让这里的牛产业有了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村民实行轮牧制,漫步千亩牧场,时有牛群悠然行过。这里空气清新,水草丰沛,此起彼伏的牛“哞”声,恰似一首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交响乐”。 站在山岗上,村党支部书记陈军高兴地说:“你看,十八道沟村的黄牛养殖产业已遍地‘开花’,养牛让村民腰包鼓了,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念足了。” 据了解,十八道沟村常住人口183户,近半数村民通过养牛实现增收致富。2020年,村民吉永平返乡创业创办农场,建有现代化牛舍4栋,每栋1000平方米,预计年出栏1000头优质育肥牛。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以养殖大户带动为引领,引导村民将散养牛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带动养殖大户和散养户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黄牛养殖产业。此外,村党支部还帮助农户改良黄牛品质,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引进优良品种牛,大大提高本村农户养牛经济效益。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支部扶持帮助等方式,帮助养牛户做大“牛”产业,做强“牛”经济。如今,十八道沟村的黄牛养殖规模已达1300余头,为富民强村、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村集体也参与其中,购买优质可繁母牛,交养殖大户放养,村里每年有收益。 近年来,十八道沟村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盘活农业资源,走质量兴农之路,开辟出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致富新路。经统筹谋划,各项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十八道沟村的光伏电站基地,一排排银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光伏下乡,不仅可以守住绿水青山,还能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陈军说,去年,十八道沟村申请农村改革综合资金85万元用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效益分配比例为:村集体占50%、脱贫户分红占30%、运营维护占20%。既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又能持续增加贫困户收益。现在已投产。 黑木耳开出强村富民花,托起乡村振兴梦。几年前,十八道沟村争取到50万元扶贫资金,加上村集体出资15万元,建设完成了15亩13万袋黑木耳种植基地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使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此后,该项目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持续发力。 78岁的脱贫户戴家珍高兴地说:“咱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现在,日子过得比蜜甜。” 文旅融合 绘小村靓丽蓝图 立足“一谷一城”,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十八道沟村不断为富民强村谋划靓丽蓝图。凭借村域特色和天然景点优势,依托天然矿泉和温泉产业布局,文旅融合成为十八道沟村实现纵向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7月28日,白山市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十八道沟村,认真听取了这个小山沟的“大计划”。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关键在村级组织。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陈军说,未来将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本村流动,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此间,将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助推乡村振兴。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则是其中重要一项。 多年前,十八道沟村亦有“药水村”之名。山间温泉资源丰富,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近年来,市县多方协调,确定利用该村温泉这一特有条件,转变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新思路,得到村民积极响应。 目前,十八道沟村已着手发展“观光、体验、美食、民俗展”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角度进行产业布局。 此外,十八道沟村还将做大做强黄牛养殖产业项目。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十八道沟村将因地制宜、深挖潜力,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继续以牛产业为依托,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努力探索一条基础扎实、科技配套、机制完善、带动面广的现代牛产业发展新路子。 泡温泉赏山水,体验天然牧场,品尝特色牛肉……资源就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创新就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十八道沟计划通过产业助跑,为这处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铺就一条最接地气的乡村振兴路。 十八道沟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定决心做足做强“旅游+”“生态+”“党建+”文章,坚持产业振兴、深化产业支撑,把温泉开发作为新引擎培育示范带,把黄牛养殖项目打造成抱团致富项目,通过系列谋划使小山村不但有风景,更有“钱景”。 “温泉文化在十八道沟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泉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很有益,这是个优势啊!坚持生态优先,这路子错不了,准能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陈军信心满满。 站在山巅,俯瞰十八道沟村,清新、宁静,村在景中,人在画中。十八道沟村,未来会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1-01-25 鲁山,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该县97万干部群众多年来的热切期盼。 脱贫攻坚,产业当先;产业脱贫,关键精准。从平原到丘陵,从浅山区到深山区,鲁山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使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新格局。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产业项目671个,资金8.4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6亿多元投入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2月26日,鲁山县正式脱贫摘帽。 产业+规划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引领,规划先行。鲁山县紧紧围绕“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电商、光伏”六大特色产业,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全县建设10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壮大1000个市场前景好、带贫成效明显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带贫经营主体,实现1万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直接增收,形成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建设绿为先。鲁山县森林覆盖率达55.8%,森林蓄积量达525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218.5万亩,是河南省25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之一。好山好水好地方,得益于鲁山县对“生态优先”理念的一路坚守和发展。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鲁山县,近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建县”战略,把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增绿护绿生态富民的举措,在全县建设酥梨、蓝莓、血桃、软籽石榴、冬桃等十大生态扶贫产业基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全县2.5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增绿护绿实现了增收脱贫致富。 产业+品牌扶贫项目成“知名品牌” 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推进形式,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涌现出了食用菌、蓝莓、酥梨、蜂蜜、牛腿山羊、蒲公英茶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目前,已注册商标29个,“三品”认证28个,无公害基地21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酥梨、蓝莓等林果成为全省主产地;天健农业蔬菜专供广州、香港;香菇产销量居全省前三。 产业+文旅让“诗意和远方”融为一体 鲁山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A级景区10余个,单体旅游景观2378个。尧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鲁山温泉绵延百里,《水经注》记载“可疗万疾”。春赏花木、夏玩山水、秋看红叶、冬浴温泉,已成为鲁山知名旅游品牌。 为此,鲁山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和创特色、塑亮点,建设了画眉谷、龙潭峡等一批特色精品景区和墨子古街、大峡谷漂流、尧山滑雪乐园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接待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鲁山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景区附近的群众,开起了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农家宾馆达到20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名,近20万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产业+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鲁山是山区大县,“十三五”期间鲁山县易地搬迁人口3128户11028人。为使搬迁群众稳得住,鲁山县因地制宜建设了7个安置点光伏电站、3个扶贫车间、4座蔬菜大棚、3座农家乐宾馆,实施发展产业奖补等激励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23期,培训5000余人次,签订带贫协议30余份,鼓励引导就近就业。开发护林、护路、护河、保安、保洁等公益岗位,带动弱劳动能力人员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建设了3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全县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已全部实现至少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
0431-80744441
188911121
顶部